“健身去哪儿”?上海体育不断探索,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寻找破解难题之道。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牵头承担“新建改建100条市民健身步道、80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及5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三项市政府体育实事工程项目。截至目前,上海市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条、市民多功能运动场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85个,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此外,上海市体育局会同上海市卫健委新建智慧健康驿站134个,基本实现了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
在上海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锦一小区,10月底完成升级更新的市民益智健身苑已对市民开放。一位在此居住20年的老人对健身点变化深有体会:原先的健身点器材老旧、功能单一,一度令居民望而却步。现在占地320平方米的花园健身点,设有儿童亲子互动区、老年智慧健身区、智能健身比赛区、配重力量练习区、健身跑道五个分区。只需手掌轻轻接触骑行台的前把手,健身者心率数据便出现在显示屏上,还能实时更新消耗能量和完成距离的示意图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健身的需求。“这些高大上的体育设施建在自己家门口,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不但年轻人喜欢玩,我们老年人也很喜欢,要充分利用并加以爱惜。”此前不爱动的她如今每天来此健身一小时。上海虹口区体育局群体科陈处旸介绍:“对健身苑点的全面升级,主管部门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因为疫情,上半年大家宅在家里,都特别有健身的渴望。结合区域内的现状,与街道一起研究施工方案,插上智能翅膀的健身苑点,让市民的运动变得更加立体化,也激发了社区中老年群体的健身热情。”
在静安区大宁公园,“体绿结合”的4536平方米市民健身长廊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开阔、舒适的户外运动空间。场地外环绕着长425米的健身步道,场地内安装54件健身器材,使用者可扫描二维码观看示范视频。这个特别的体育园中园,一经投入使用,便成了“网红打卡地”。
智慧体育、“互联网健身”如今是体育发展大趋势。在徐汇区康健街道体育公园内,设有足球、篮球、羽毛球、健身步道、智慧健康驿站等设施,最受欢迎的是步道旁的智能监测柱。“只要按一下下方的绿色按钮,完脸识别,就能通过对面部温度和心率的检测,给出当前健康状况和锻炼建议。”在监测柱旁边,设有智能划船器、平板压力器等设备,可以根据获得的建议,选择锻炼方式和强度。在苑点内还设有测试反应能力、受伤复健情况的智能仪器,只要扫二维码便可使用,还可通过小程序获得专属健身报告。“这些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体检功能,操作也很方便,很受欢迎。”目前,上海已基本实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二维码”全覆盖,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上海市两万余处社区体育设施建“身份证”信息库,建立体育设施电子地图。
为了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提早规划布局,整合多方资源。在积极推进建设中,离不开上海市体育局与各部门间的相互协同。例如,加强“体绿结合”“体农结合”,制定了《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文件,在河道沿岸天博全站官网登录、公园绿地、美丽乡村等区域因地制宜布局一批健身设施。此外,利用公共体育用地、产业园区、各类商业设施、旧厂房、仓库等城市空间和场地设施资源建设都市运动中心等体育综合服务体,增加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实事项目作为上海市体育局解决“健身去哪儿”难题的重要举措受到各方欢迎,近年来在政府实事项目市民满意度调查中一直名列前茅。截至2020年11月底,上海市共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为1910公里、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072个、市民球场2252片,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拓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空间,计划到2025年,实现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打造高品质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能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城市环境。健身器材日常保养